德智馨远 草木荣华
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将结合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广东省突出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发挥学科优势,重点解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物产出量、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突出问题。实验室目前设置4个研究方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传统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废水处理与回用、清洁能源与废气污染控制。实验室将围绕这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建立高水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与技术、资源与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等工作平台。
重点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组成
姓 名
性 别
学 位
职 称
工作单位
备 注
孙水裕
男
博士
教授、博导
广东工业大学
主任委员
罗建中
教授
副主任委员
阎秋生
鲍 鸿
女
刘国光
委员
李彦旭
马晓国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
学位
党 志
华南理工大学
熊 亚
中山大学
金腊华
暨南大学
吴启堂
华南农业大学
邓智明
高工
广东省环保局
叶向东
硕士
教授级高工
广东省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
岑超平
研究员
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徐文彬
1.中心人员配置
孙水裕(主任):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教育部省部产学研项目、广东省科研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培育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基金等90项纵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学术2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
宁寻安(科研带头人):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重点针对污泥基质中有机污染物的界面传递、降解途径及削减机理开展研究。最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重大)、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广东省科技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等8项纵向项目,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7篇(2区以上12篇),EI收录论文16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转让1项。指导研究生获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2013、2014)、广东省优秀研究生1人(2014)。
安太成(科研带头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二级),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光化学与光催化迁移转化规律与降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国光(科研带头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环境化学和环境污染化学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出版《环境化学》著作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件;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成果鉴定,获得了7项科技成果奖励。曾获得过中国化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化学奖,并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政府津贴。
许燕滨(科研带头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16项,参加国家级、省市级项目二十余项,在优势菌选育与制剂化、难生物降解物质净化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近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8项
汤兵(科研带头人):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研究领域为水污染控制中的传递现象及废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等。
马晓国(科研带头人),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典型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新方法、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基于先进材料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吸附去除技术、环境分析与监测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主持包括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迄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0多篇,获得包括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在内的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宋卫锋(科研带头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刘敬勇(科研带头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谢武明(学术骨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戴文灿(学术骨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
在孙水裕教授的带领下,中心研发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等各个层次的研究人员近30人构成。核心成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和从事相关科技项目研究工作的经历。中心实行科研人员动态管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为吸引和稳定优秀中青年人才来工程中心工作,本中心为中青年人才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在设备使用政策方面向青年人才倾斜,给予优惠,设立青年人才出国进修学术交流基金,组织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造条件。采用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特别是对流动岗位实行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竞争淘汰机制。
2.中心场地与设备
本中心设于广州市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工学四号馆内(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7楼,约10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原位红外化学吸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
3.关键技术成果
长期以来,围绕环境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地方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以下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1、废弃物综合利用与传统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废弃印刷电路板真空热解、精制纯化、物理分离相结合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处理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水平。充分利用代谢耦联原理,开发了污泥原位分散减量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污泥脱水效率。针对硫化矿选矿过程的污染问题,开发了铅锌银分步快速浮选新技术,实现了企业的清洁生产。
2、化学品污染与控制技术:主要以化学物质的结构特性和反应机理为基础,研究化学污染的防治技术。重点围绕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重金属废水处理药剂和化学品的环境行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效的光催化剂和配位聚合物沉淀剂。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Chemosphere》,《Environ. Chem. Lett.》,《J. Solid State Chem.》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好评。
3、高毒废水废气的安全处理技术:在等离子体治理空气污染物技术、固体废物燃烧过程中有毒有机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系列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针对高毒废水治理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如将超声辅助共沉技术应用于酸洗废水的安全处理,研制出关键设备,已推广到相关热镀锌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利益。
4、微量污染物分离与分析技术:围绕环境样品的高效前处理方法和信号解析研究、环境多介质中的氯苯类化合物、多溴联苯醚类、镉等污染物的提取和测定及残留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微污染物的监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当前国内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正遇到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污染的约束,亟需环境学科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因此,本学科点的申请与建设,可为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并建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环境学科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内环境及污染控制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广东省将占有突出地位。
4.开放及服务
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实验室运行方式:(1)实验室所有大型仪器设备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开放形式全部对外开放,不仅对同类高校、科研院所相关研究工作开放,也广泛地对企业开放,以实现实验室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2)多渠道筹集经费,立足于学科前沿和解决学科、行业的关键与共性问题,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广纳英才,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科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工作;(3)定期排出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进修或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验室讲学交流,逐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4)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实验室学术队伍,始终保持实验室学术队伍的学术活力。
地址:大学城广东工业大学工学4号馆7楼
联系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B62信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510006
电子邮箱:dxchjxy@163.com
联系电话:39322291
上一条: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 下一条: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